社會熱點
陳政清:從鄉(xiāng)村教師到“大橋院士”
2016/4/13 中國教育報 點擊:5944
讓我們把目光瞄準湖南西北部,著名旅游景區(qū),張家界。日前,一座世界最高、最長的玻璃橋在張家界大峽谷上合龍,目前正在鋪設玻璃,不久之后將向游客開放。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主跨430米、橋面長375米、寬6米、橋面距谷底相對高度約300米,是架在絕壁峽谷之間的異型人行橋。大跨度人行橋的動力設計比車行橋的設計難度大,特別是在有效科學解決抗風、人致振動方面是一項世界性的技術難題。
新晉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湖南大學風工程試驗中心主任陳政清教授正是解決這座大橋抗振、抗風難題的主要負責人。在這一工程中,他的抗風和消除人致振動等研究成果得到科學運用,使這座大橋能抵抗17級風和保證游客安全行走。
實際上,在國內許多著名的橋梁中,比如我國第一座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、第一座三塔懸索橋泰州長江大橋、最大跨度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、創(chuàng)下四個世界第一的湘西矮寨大橋、橫跨洞庭湖的洞庭湖大橋等等,都可以看到陳政清的身影。目前,陳政清是我國兩位研究橋梁抗風抗震的工程院院士之一。他在國內率先獨立完成了柔性結構三維大變形理論并開發(fā)出設計程序,在國內第一個建立了完整的三維顫振理論體系,發(fā)明了永磁式磁流變減振技術和電渦流減振技術,這些成果被評價為“對我國橋梁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有直接貢獻”。
讓人意外的是,陳政清并不是橋梁工程專業(yè)出身,他從本科到博士學的都是力學。而當年,他還是一位鄉(xiāng)村教師,30歲才走進大學。這位68歲才評上院士、曾被譽為“殺入橋梁界的‘黑馬’”的大家,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呢?
從鄉(xiāng)村教師隊伍走出來的力學博士
1947年,陳政清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一個商店職員家庭,良好的家庭環(huán)境給了他良好的修養(yǎng)和家庭教育。從小學到高中,他一直品學兼優(yōu)。然而,像當年許多青年一樣,陳政清未能在時代面前有所例外。1968年,在湘潭市一中讀完高中的他,被下放到了位于岳陽市的錢糧湖農場做知青。
做了“農民”,陳政清不怨天尤人,一如既往地勤奮,迅速掌握了生產要領,把能干的農活都學會了。除草、犁田、插秧,他樣樣都行,干起活來不知疲倦?!澳菚r候,我也不知道一畝田有多大,后來一量,居然一天犁了五畝地?!标愓逍χ貞浾f。在農場里,陳政清經歷了人生一場大難。1970年,他不幸患上了血吸蟲病,許多人在這種病上倒下了,但他竟然痊愈了。但因為這場大病,陳政清失去了被推薦成為工農兵大學生的寶貴機會。
盡管遭遇種種艱難,陳政清始終保持坦然而堅定的心?!拔覜]有遭遇什么坎坷的路,只有漫長的路。我耐性比較好,能持之以恒,比較愛好學習和科研,無論有條件還是沒有條件,都能專心投入學習,這樣才能抓住機遇?!彼f。
1971年,陳政清重新當回了“知識分子”。當時,錢糧湖農場下放了1000多名知青,農場利用這些知青,在各個分場都辦了一所中學。陳政清被“提拔”成為一所分場中學的既非公辦、也非民辦的教師,數(shù)學、物理、化學等等都教。
在這段時間里,陳政清利用教書的機會,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書籍,自學了高等數(shù)學、電子理論等大學課程。
他的最初理想是學電子專業(yè),并夢想著有一天能考上大學。然而,夢想的實現(xiàn)似乎遙遙無期,恢復高考的政策遲遲沒有曙光,而當初同來的許多人已經陸陸續(xù)續(xù)回城,陳政清還是在那個偏遠的小鎮(zhèn)當著身份不明的教師。陳政清等了一年又一年,終于有點絕望。不過,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候,許多人已經放棄,陳政清也沒有放棄學習。他自嘲地說:“‘文革’十年,我學了一個文科大專,因為天天學馬克思主義嘛!”
1977年的夏天,一個好消息如同春風吹過久凍的大地:高考恢復了。陳政清激動不已,期待已久的機會終于到來了。他十分自信:“我相信經過這么多年的準備,高考絕對沒問題。”
果然,陳政清一舉考上了湖南大學力學系,而且數(shù)學成績是岳陽地區(qū)第一名。那一年,陳政清已經30歲了,成了全班年齡最大的同學,并且已經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。
上大學之后,面對遲來的學習機會,陳政清十分珍惜,“‘文革’十年,我唯一吃虧的就是年齡。我這么大年齡了,再也不能耽誤了,咬著牙也要堅持”。特別是英語,陳政清30歲才開始接觸,但他日夜苦學,大學期間基本攻克了這一難關。
在湖南大學7年,陳政清相繼師從當時被譽為國內塑性力學“三巨頭”之一的熊祝華教授和結構力學的王磊教授,獲得碩士學位。在那個研究生像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年代,他沒有忙著找工作和賺錢,而是又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固體力學博士,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清華大學杜慶華教授和嵇醒教授。
他十分感謝幾位恩師對他的培養(yǎng)。他說:“在湖大期間,我們77級確實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。當時教我們的都是有名的老師。像熊祝華教授,對我們要求十分嚴格,但師生感情非常親近。在讀博士期間,杜教授要求很嚴格,把我功底打得特別扎實,讓我做的課題也是當時力學最前沿的彈塑性大變形的邊界元方法,給我以后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?!?br /> 值得一提的是,30年過后,當聽聞弟子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,已經90歲的熊祝華對著前來看望的陳政清流下了眼淚,依然像當年教書時一樣祝賀他、勉勵他。熊祝華與陳政清的師生情,在湖南大學是一段佳話。
讀研期間,在湖南大學王磊教授的介紹下,陳政清還認識了地基專家王貽蓀教授和許多土木工程方面的教授。這不但拓寬了他的知識面,更加深了他對土木工程專業(yè)與實踐背景的了解,為他多年后在力學與橋梁專業(yè)之間找到一個自己的空間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接觸陳政清的人都感嘆,陳政清對學習有著驚人的熱情。博士畢業(yè)時已經40歲的他,仍然一有學習機會就會抓住不放。1991年,英國有一個面向中國學生的專項資助項目,陳政清順利地通過了由英方組織的考試,考取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。
在英國做訪問學者期間,他總是最早一個來到研究所,最后一個離開,連清潔工都跟他熟識了。他告訴記者:“在英國留學期間,我比其他訪問學者都勤奮,每天都去研究所,忙完這個忙那個,以至于有人誤會我是那個研究所的員工呢?!?br /> 1.作者:陽錫葉 曾歡歡
2.來源:中國教育新聞網—中國教育報
新晉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湖南大學風工程試驗中心主任陳政清教授正是解決這座大橋抗振、抗風難題的主要負責人。在這一工程中,他的抗風和消除人致振動等研究成果得到科學運用,使這座大橋能抵抗17級風和保證游客安全行走。
實際上,在國內許多著名的橋梁中,比如我國第一座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、第一座三塔懸索橋泰州長江大橋、最大跨度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、創(chuàng)下四個世界第一的湘西矮寨大橋、橫跨洞庭湖的洞庭湖大橋等等,都可以看到陳政清的身影。目前,陳政清是我國兩位研究橋梁抗風抗震的工程院院士之一。他在國內率先獨立完成了柔性結構三維大變形理論并開發(fā)出設計程序,在國內第一個建立了完整的三維顫振理論體系,發(fā)明了永磁式磁流變減振技術和電渦流減振技術,這些成果被評價為“對我國橋梁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有直接貢獻”。
讓人意外的是,陳政清并不是橋梁工程專業(yè)出身,他從本科到博士學的都是力學。而當年,他還是一位鄉(xiāng)村教師,30歲才走進大學。這位68歲才評上院士、曾被譽為“殺入橋梁界的‘黑馬’”的大家,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呢?
從鄉(xiāng)村教師隊伍走出來的力學博士
1947年,陳政清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一個商店職員家庭,良好的家庭環(huán)境給了他良好的修養(yǎng)和家庭教育。從小學到高中,他一直品學兼優(yōu)。然而,像當年許多青年一樣,陳政清未能在時代面前有所例外。1968年,在湘潭市一中讀完高中的他,被下放到了位于岳陽市的錢糧湖農場做知青。
做了“農民”,陳政清不怨天尤人,一如既往地勤奮,迅速掌握了生產要領,把能干的農活都學會了。除草、犁田、插秧,他樣樣都行,干起活來不知疲倦?!澳菚r候,我也不知道一畝田有多大,后來一量,居然一天犁了五畝地?!标愓逍χ貞浾f。在農場里,陳政清經歷了人生一場大難。1970年,他不幸患上了血吸蟲病,許多人在這種病上倒下了,但他竟然痊愈了。但因為這場大病,陳政清失去了被推薦成為工農兵大學生的寶貴機會。
盡管遭遇種種艱難,陳政清始終保持坦然而堅定的心?!拔覜]有遭遇什么坎坷的路,只有漫長的路。我耐性比較好,能持之以恒,比較愛好學習和科研,無論有條件還是沒有條件,都能專心投入學習,這樣才能抓住機遇?!彼f。
1971年,陳政清重新當回了“知識分子”。當時,錢糧湖農場下放了1000多名知青,農場利用這些知青,在各個分場都辦了一所中學。陳政清被“提拔”成為一所分場中學的既非公辦、也非民辦的教師,數(shù)學、物理、化學等等都教。
在這段時間里,陳政清利用教書的機會,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書籍,自學了高等數(shù)學、電子理論等大學課程。
他的最初理想是學電子專業(yè),并夢想著有一天能考上大學。然而,夢想的實現(xiàn)似乎遙遙無期,恢復高考的政策遲遲沒有曙光,而當初同來的許多人已經陸陸續(xù)續(xù)回城,陳政清還是在那個偏遠的小鎮(zhèn)當著身份不明的教師。陳政清等了一年又一年,終于有點絕望。不過,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候,許多人已經放棄,陳政清也沒有放棄學習。他自嘲地說:“‘文革’十年,我學了一個文科大專,因為天天學馬克思主義嘛!”
1977年的夏天,一個好消息如同春風吹過久凍的大地:高考恢復了。陳政清激動不已,期待已久的機會終于到來了。他十分自信:“我相信經過這么多年的準備,高考絕對沒問題。”
果然,陳政清一舉考上了湖南大學力學系,而且數(shù)學成績是岳陽地區(qū)第一名。那一年,陳政清已經30歲了,成了全班年齡最大的同學,并且已經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。
上大學之后,面對遲來的學習機會,陳政清十分珍惜,“‘文革’十年,我唯一吃虧的就是年齡。我這么大年齡了,再也不能耽誤了,咬著牙也要堅持”。特別是英語,陳政清30歲才開始接觸,但他日夜苦學,大學期間基本攻克了這一難關。
在湖南大學7年,陳政清相繼師從當時被譽為國內塑性力學“三巨頭”之一的熊祝華教授和結構力學的王磊教授,獲得碩士學位。在那個研究生像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年代,他沒有忙著找工作和賺錢,而是又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固體力學博士,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清華大學杜慶華教授和嵇醒教授。
他十分感謝幾位恩師對他的培養(yǎng)。他說:“在湖大期間,我們77級確實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。當時教我們的都是有名的老師。像熊祝華教授,對我們要求十分嚴格,但師生感情非常親近。在讀博士期間,杜教授要求很嚴格,把我功底打得特別扎實,讓我做的課題也是當時力學最前沿的彈塑性大變形的邊界元方法,給我以后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?!?br /> 值得一提的是,30年過后,當聽聞弟子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,已經90歲的熊祝華對著前來看望的陳政清流下了眼淚,依然像當年教書時一樣祝賀他、勉勵他。熊祝華與陳政清的師生情,在湖南大學是一段佳話。
讀研期間,在湖南大學王磊教授的介紹下,陳政清還認識了地基專家王貽蓀教授和許多土木工程方面的教授。這不但拓寬了他的知識面,更加深了他對土木工程專業(yè)與實踐背景的了解,為他多年后在力學與橋梁專業(yè)之間找到一個自己的空間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接觸陳政清的人都感嘆,陳政清對學習有著驚人的熱情。博士畢業(yè)時已經40歲的他,仍然一有學習機會就會抓住不放。1991年,英國有一個面向中國學生的專項資助項目,陳政清順利地通過了由英方組織的考試,考取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。
在英國做訪問學者期間,他總是最早一個來到研究所,最后一個離開,連清潔工都跟他熟識了。他告訴記者:“在英國留學期間,我比其他訪問學者都勤奮,每天都去研究所,忙完這個忙那個,以至于有人誤會我是那個研究所的員工呢?!?br /> 1.作者:陽錫葉 曾歡歡
2.來源:中國教育新聞網—中國教育報
(湖南大學 李崢薦稿)